隐式同意(Implicit Consent),或称默示同意,是指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用户未明确给出肯定性行动,但其行为、不作为或所处的环境被合理地推断为同意。与“明确同意”(Explicit Consent)形成对比,“隐式同意”不要求用户主动勾选复选框或点击“我同意”按钮。它基于一种假设,即如果用户没有表示反对,就视为同意。
隐式同意的常见表现形式:
继续使用服务/浏览网站:
这是最常见的隐式同意形式。例如,一个网站在其首页底部或弹窗中显示一条通知,说明“继续浏览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Cookie政策和隐私政策”。如果用户在看到此通知后没有离开网站,而是继续浏览其他页面,这通常被视为隐式同意。
默认勾选的选项:
在一些注册或设置过程中,某些选项(如“接收促销邮件”)可能被预先勾选。如果用户不取消勾选,并继续完成注册或保存设置,这可能被视为隐式同意。然而,在许多严格的隐私法规下(如GDPR),这种方式已被明确禁止用于获取用户同意,因为这不符合“自由给出”和“明确的肯定性行动”的要求。
商业关系中的推定:
在某些情况下,当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既定的商业关系时,某些数据处理可能被视为基于隐式同意。例如,客户提供电话号码用于订单确认,企业可能会认为这隐含了在必要时发送服务通知的权利。但这通常有严格的限制,且不适用于营销目的。
环境中的信息收集:
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其存在通常会通过标识 电话营销数据 牌告知公众。如果人们进入该区域,就被视为隐式同意其图像被记录。但这种同意通常仅限于公共安全目的,不能用于其他未经同意的用途。
隐式同意与明确同意的区别:
特征 隐式同意 明确同意
同意方式 推断自用户的行为、不作为或上下文 通过明确的肯定性行动(勾选框、点击按钮、口头确认)
默认状态 允许(除非用户选择退出) 不允许(除非用户选择加入)
知情程度 可能不那么明确,依赖于通知的显著性 必须充分告知所有相关信息
法律效力 在多数严格隐私法规下,效力受限,尤其不适用于敏感数据和营销目的 是多数严格隐私法规(如GDPR、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首选和必要形式
用户控制 较低,用户需要主动发现并选择退出 较高,用户主动选择加入,且可轻松撤回
Export to Sheets
法律和合规性对隐式同意的态度:
随着全球数据隐私法规的日益严格,隐式同意的法律效力正在被削弱。特别是GDPR,明确要求处理个人数据的同意必须是“自由给出、具体明确、充分知情且毫不含糊的肯定性行动”,这实际上排除了大多数形式的隐式同意作为合法的处理基础。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强调“个人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并且在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等特定情形下,甚至要求获得“单独同意”或“书面同意”,这进一步抬高了同意的门槛。
因此,虽然在某些早期或非受严格监管的场景下,隐式同意可能仍然存在,但对于任何涉及个人数据,尤其是敏感数据或用于营销目的的数据处理,企业越来越需要转向获取明确同意,以确保合法合规并建立用户信任。依赖隐式同意可能导致严重的合规风险、罚款和声誉损害。
什么是隐式同意(Implicit Consent)?
-
- Posts: 284
- Joined: Sun Dec 22, 2024 3:31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