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中葉歐洲殖民帝國的迅速解體是當代全球舞台背景中的關鍵形成事件。由於大英帝國是所有滅亡的帝國中最偉大的一個,因此值得思考是誰簽署了死刑令。我認為有五位候選人。
第一位是貝爾福伯爵,1902 年至 1905 年擔任英國首相,他後來於 1926 年寫下了精妙的“地位公式”,以描述英國與其自治白人定居者殖民地(當時稱為自治領)之間的關係。他們在同一王室的統治下“自由合作”,但“地位平等”。其意義是,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獨立,這在五年後的《威斯敏斯特法令》序言中有所體現。當時一些有遠見的人提出,印度和奈及利亞等地也可能是自治領,暗示這是一條公認的脫離帝國存在的路線。
布結束英屬印度統治,印度確實選擇了這條路線。當英國被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時,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也被取了下來。一年後,錫蘭(斯里蘭卡)和緬甸也相繼獨立。隨著英國統治的結束,顯然帝國的末日已經屈指可數了。
哈羅德·麥克米倫
我們的第三位候選人哈羅德·麥克米倫將獨立擴展到了非洲更廣泛的地區。 1960 年,他在南非議會發表的著名演講“變革之風”,標誌著他堅定地踩下了非殖民化的油門踏板。 1957 年至 1963 年間,麥克米倫的保守政府給予 14 個殖民地(其中 11 個在非洲)獨立。
這一進程似乎將由第四位候選人哈羅德·威爾遜完成,他的「撤出蘇伊士運河」和廢除殖民地辦公室的 数据库到数据 計劃與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準備工作同時進行。儘管愛德華·希思領導的保守黨政府(1970 年至 1974 年)將撤軍計劃推遲了幾年,但希思在 1971 年於新加坡舉行的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上宣布,英聯邦帝國已成為「過去的歷史」。並且,作為將商業管理的有害原則應用於政府的一部分,他下令對所有剩餘的附屬領土進行「計劃分析和審查」。這個過程在 1973 年至 1974 年間進行,結論是,依賴關係是負債而不是資產,並且「加速非殖民化」政策;應該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加勒比海地區的許多小島嶼國家實行,這些國家以前被認為太小,沒有能力成為主權國家。
儘管希斯政府在1974年礦工罷工後被趕下台前未能批准這項政策,但第二屆威爾遜政府還是繼續推動了這項政策。 1975 年 6 月 13 日,時任外交和聯邦事務大臣的吉姆·卡拉漢以發給行政人員的一份公報的形式簽署了死刑令,稱這些屬地是「因不再有效的歷史原因而獲得的」。為了避免聯合國反帝國主義多數派對英國的殖民主義指控,英國在太平洋島嶼上採取了「加速非殖民化」政策。 1970 年代末到 1980 年代,大部分剩餘的附屬領土迅速走向獨立。一個花了半個世紀才建立起來的帝國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就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