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揽子协议最终如果可以落地,或许是一个转折点,
虽然欧洲的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停留在20%上下,但人均付费实力使其更适合推广中高端配置的电动汽车。中国企业其实目前在电池和智能化方面均领先于欧洲车企,可以通过提升配置的方式提升价格。
关键是,欧洲这么做其实也是损人不利己的。
据报道,今年8月,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电动汽车注册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8%,是过去18个月内的最低水平。而欧洲整个新车市场面临着历史级别的收缩,8月新车注册量同比下滑36%,电动车登记量同 阿塞拜疆 whatsapp 号码数据 比下滑36%。
结合之前数据的下滑,后续如果欧盟关税政策取消落地,比亚迪,吉利,长城和上汽这几个公司都会得到边际改善。
而且目前纯电动汽车出口还是由外资品牌占多数,一旦关税壁垒接触,具备高端化实力的自主品牌应该会调整重新回到这个市场,届时出口量又会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关税的取消同时也促进了中游电池及零部件的出口,加速电动车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以电池出口为例,今年电池出口增速遇到了大幅度的放缓,跟国内电池装车相比差距悬殊,110 月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为1033GWh,同比只增长了27%。
原因很明显,海外尤其是欧洲的下游电动车市场非常不景气。从去年开始,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均开始收紧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造车成本又过于高昂,需求收缩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