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饵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它通过在多个选项中包含一个明显评价不如其他选项的选项来改变一个人的选择意图。它通常用来强迫你选择更想要的东西,或者阻止你什么都不选择。
麻省理工学院的 Dan Ariely 及其同事通过以下实验揭示了 韩国费者电子邮件列表 诱饵效应。当我们要求学生从英国经济杂志《经济学人》的两个订阅菜单中进行选择时:“1. 仅网络版:59 美元”和“2. 网络版 + 小册子:125 美元”。学生选择了选项2。当我们添加选项“仅限书籍:125 美元”时,选择选项 2(网络版 + 小册子:125 美元)的学生数量增加到 84%。正如您所看到的,条件显然很糟糕,而通过添加相同金额的“仅限书籍:125 美元”,2.“网络版+小册子:125 美元”是比前两个选择更好的条件,这可能是因为它。有这样的感觉。
诱饵效应的各种应用
诱饵效应在实际销售点应用时最为有效,如上面的实验示例所示。它不仅可以应用于杂志订阅,还可以应用于各种其他所谓的按月会员费或固定月费的订阅服务。当然,不仅可以适用于包月服务,也可以适用于常规产品,但如果没有消费者可以冷静比较和选择的环境,效果就会减弱,所以有必要在商店和网上明确展示。电子商务网站。
对于 B2B 来说,诱饵效应也很有效。例如,当向顾客提出建议时,一种方法是准备多个菜单A、B和C,并在其中包含诱饵以突出显示最有可能被采用的菜单。此外,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与诱饵效应相反,即给出更高质量但更昂贵的选项,使人们选择“中间选项”。这被称为“松、竹、梅规则”,它规定,如果餐厅菜单上有三种选择:“松:低价,竹:中价,梅:高价”, ' 中间的竹菜单将是最多人选择的。
概括
●认知失调是指因与我们通常认知相矛盾的想法而感到压力的心理效应。
●可以想到的应用包括用故意制造认知失调感的流行语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或者相反地通过提供消除认知失调的信息来提供安全感。
●诱饵效应是通过在选择中放置“诱饵”来改变选择者的意识的效果。
●通过故意放置条件较差的选项,可以考虑引导消费者选择其他选项等应用。
当在营销中使用认知失调和诱饵效应时,可能需要更加微妙一些。但如果想得太多、说得太详细,实际上可能会让消费者变得难以理解。关键是使用尽可能让看到的人容易理解、能够很快理解的表达方式和内容。